媒体聚焦—津云、天津教育报、今日头条报道我院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情况

作者: 时间:2025-04-16 点击数:

近日,津云、今日头条报道我院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情况,全文如下:

“今天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我们和老师一起种下了63棵酸枣苗,这既是一次劳作,也是我们第一次亲手种下科研种苗。”学院2023级制药工程的邓西漫兴奋地说。

   近日,来自河北省赞皇县的63棵酸枣苗在学校劳动与科普教育基地落户了。酸枣苗是由学院张彦青教授和赞皇县共同捐赠的科研育苗。张彦青教授介绍:“京津冀农村山区野生酸枣资源丰富,但附加值与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学院团队经过十余年联合科技攻关,创造性地对酸枣从资源、栽培、采收加工到化学成分分析,从作用机制研究到营养功能开发,再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完成了酸枣营养功能成分高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攻关并转化为产品,实现了酸枣种植生产的产业化路径,大大提高了当地百姓的收入。本次把酸枣苗带进校园,也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参与到我们的科研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升专业素养。” 


      学院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把劳动教育与教学科研主动结合,将科研种苗种在了劳动与科普教育基地。试验田不仅是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更是科研创新的前沿阵地。在这里,师生们开展一系列与科研相关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从栽种、育苗做起,面对植物与土壤的适配性,他们一遍遍提取分析、调整方案;面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他们一次次论证实验、查阅资料,把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变成田间地头的实践和探索,把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变成了眼前的一颗颗苗木和一个个实验数据。

  就这样,科研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缓缓发芽,专业知识和素养深深向下扎根,实践能力和劳育美德欣欣向上生长。 

2022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赵嘉怡兴奋地说:“兰州的百合、庆阳的沙棘、武清的葡萄、西青的菜花……这都是我们亲手种下的,我们每天会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沙棘发芽了,百合冒头了,酸枣挺拔了……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惊喜!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把课本上的知识真正和实际结合了起来,那些抽象的知识一下子具象化了!”

谈及为什么会想到这么做时,学院党委副书记田海荣说:“学校开辟了这片劳动与科普教育基地,我们希望把它利用好,建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户外课堂,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科学研究紧密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养成劳动习惯,提升自身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我们会继续引进更多的科研植物,让这里成为科研创新的前沿阵地,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以劳动教育基地为依托,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转载自津云、天津教育报

审核:田海荣、朱晶


Copyright©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  |  地址:天津市北辰区光荣道409号 | 邮编:300134 | 津ICP备05003129号 津教备0074号